欢迎光临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

山东精彩“十二五”:造化钟神秀 齐鲁青未了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多次开展环境应急演练、监察监测技术比武、

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等活动,全面提升环保队伍职业化水平。

图为作为演习总指挥的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左二)在技术比武活动现场。


五岳独尊的泰山屹立齐鲁大地,奔流不息的黄河由山东入海,齐风鲁韵,岱青海蓝,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山东人增添了一份豪迈、雄壮、大气。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这是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提出的目标任务。

显著改善,短短4个字,却彰显着山东这个经济大省“十三五”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心和信念,承载着齐鲁大地9700万人民的期待和希冀。

回眸“十二五”,人们会发现,如此规划“十三五”环境改善的目标,山东人有着十足的底气、百倍的信心和强劲的动力。

底气、信心、动力源自山东“十二五”的目标明确、主动作为,源自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源自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流域环境质量稳步向好,主要污染物减排进展顺利,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有序推进,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监督执法明显加强,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标准、辐射、环评、应急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齐鲁大地绿意浓,风正劲足好扬帆。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山东环保人挥别“十二五”,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新的目标指引下,阔步走进令人振奋、充满期待的“十三五”,为了绿水青山,为了金山银山,勇往直前。

治污减排锲而不舍

一湖清水,两岸绿色,三季花香,四季鸟鸣。乘船畅游在一望无际的南四湖上,水面波光粼粼,水鸟相逐嬉戏。通过“治用保”三措并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公认的最难点——南四湖,实现了水质由劣Ⅴ类向Ⅲ类的跃升,跻身全国水质较好湖泊行列。经严密跟踪监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运行以来,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标。

南四湖的嬗变是山东省持续推进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的一个真实写照。“十二五”期间,全省治污减排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多次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分管副省长多次现场调研,率队检查督导,研究部署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视察,并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内容首开专题询问。省政协对污染治理和环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山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确立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刚性机制。省委组织部调整优化了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分值提高至150分,增设了PM2.5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减排指标的约束性。

8年改善50%左右,这是山东省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去实现的蓝天梦。

2013年7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实施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及《一期行动计划》,明确了调结构、促管理、搞绿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到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的奋斗目标。采取信息公开、干部考核、生态补偿、项目限批、责任追究5项举措,向大气污染打出五记重拳。五记重拳与排名挂钩,与考核挂钩,与经济挂钩,与责任挂钩,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纷纷全力以赴抓环保。

山东省着力推进电力、化工、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治污设施建设,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同时,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截至2015年11月底,全省已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13万辆。

为应对频发的雾霾,省政府出台《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提出应急预防、预报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公开等应对举措和要求。省环保厅、省气象局联合印发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方案,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科学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进一步巩固了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治污工作大格局。截至2015年,全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2年持续改善,在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年度考核中,已分别连续8次和6次获得国家淮河、海河流域治污考核第一名。

2015年12月2日,山东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表扬临沂滨州两市重点流域治污工作的通报》,表扬临沂市和滨州市的重点流域治污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就此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两市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省控重点59条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基础上,山东省再接再厉,又提出了2015年省控重点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打响了一场劣Ⅴ类水体歼灭战。启动了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由省控重点河流一、二级支流扩大至建成区所有河流,逐一挂牌督办发现的污水直排口。

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山东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山东。实施以奖促治,总结推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县(市、区)4个、生态乡镇579个、生态村6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7个。

改革创新屡开先河

“对环境污染及风险较小、生态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行承诺备案制”,这是山东省环保厅日前出台的《关于对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行承诺备案制的通知》中作出的明确规定。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试行承诺备案制,有利于进一步简化手续,减少企业办理环评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不仅是环评领域,“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立足经济结构偏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省情,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倒逼作用,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屡屡开创全国先河。

2012年开始,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环境质量上收一级、污染源下放一级的监测管理体制,开创了独具山东特色的环境监测新模式。新模式由原来的考核谁、谁监测变为谁考核、谁监测,省环保厅直接负责设区市空气质量监测管理,有效避免地方行政干预,增强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在环境监测机制方面,山东省实行空气站转让—经营(TO)管理模式,推行监测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运转机制,建立了运营公司内部质控、比对公司移动比对、省级环保管理考核、市级环保定期互查及公众参与监督的“4+1”监督机制。此举不仅是运营方式的改变,更是监测机制改革的一大创举。TO模式实行后,全省空气站设备运行率和准确率上升到90%以上。

围绕严防监测数据造假,山东省环保厅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采用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对自动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仪和监控软件升级改造,实现以技术创新反制技术造假。2013年至今,省环保厅共查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件36起,移交公安机关19起,行政拘留20余人。

各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为全省治霾做出贡献的将得到省级财政补偿;同比恶化的市拖了全省后腿,需要向省级补偿,每季度结算一次,1微克污染物价码20万元。为推进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4年初,山东省制定出台《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实施生态补偿有效调动起各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掀起了改善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比赛热潮。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多的市,加大力度,快马加鞭;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少的市,咬紧牙关,奋起直追。2015年前三季度,省级财政共发放资金近1.3亿元,各市共缴纳资金36万元。

2015年12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将原暂行办法中20万元/(微克/立方米)的生态补偿资金系数修改为40万元/(微克/立方米),自2016年起施行。这也意味着,当空气质量改善时,省里向各市发放的补偿资金将翻倍,而当空气质量恶化时,各市向省里缴纳的资金也将翻倍。

逐步加严的环境标准倒逼机制也是山东省的一大创新和亮点。为实现2020年空气质量基本达标的目标,省环保厅参照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思路,组织制定了《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利用8年时间分4个时段,逐步实现由行业标准向区域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过渡,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的衔接。

同时,考虑区域综合标准第一、二、三时段行业排放差异,结合山东省实际,解析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因子比重较大的污染源,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锅炉、工业炉窑这5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如今,标准的引导作用已初步显现。达标无望、治理成本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高排放企业主动选择了关停或转产退出,而一批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正在按照新的排放标准治理改造。根据规划,2018年年底前,全省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将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监管执法抓铁有痕

不打招呼不通知,厅领导带队身先士卒,业务部门配合程序严谨,路边走访百姓寻找蛛丝马迹……近年来,山东省环保厅在全省推广独立调查执法模式,抓真凭拿实据,彰显环境执法威力。

山东省环保厅出台了《独立调查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环境执法程序,真正做到独立监察、独立监测、独立汇总情况,建立起省级独立调查、地方落实整改、省级后督察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执法效能。

不仅仅是省级环保部门,独立调查已延伸至基层。在2015年山东省开展的环保大检查中,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坚持独立调查,同步组织实施。

治污不力被约谈,正成为一种新常态。2015年,针对部分断面长期不达标或水质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山东省环保厅先后对16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行政约谈,实施了涉水建设项目限批。

边界环境污染治理是热点,亦是难点。山东省环保厅组织全省边界相邻地区签订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建立起区域共治联动执法机制,初步实现了边界区域污染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让三不管地界管理更规范。

以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山东省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采取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仅2015年上半年,全省就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23起,罚款总额达2273万元。

为有效解决环境监管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山东省环保厅和政法机关联合探索环境行政执法、行政问责、刑事司法有序衔接的工作机制。省委政法委牵头建立政法机关服务保障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环保厅建立了移送环境违法违纪案件机制和环境诉讼救济制度。同时,公安机关、环保部门积极完善联勤联动执法机制。

作为核技术与电磁辐射技术利用大省,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不容忽视。山东省实施《山东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从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突出实战特色,坚持实地、实源、实装、实测方式,积极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同时,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全面排查涉危废企业,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为积极稳妥开展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山东省政府印发了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建立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单,根据不同类型,区分已有和新建两种情况,分类分批进行整改,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公众参与良性互动

2015年11月底,报道山东4家造纸企业固废污染的消息弥漫网络。山东省环保厅立即组织开展环境监察,仅4天后就在官网上挂出调查通报。为还原事实真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省环保厅邀请新闻媒体、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和网友代表,历时3天,辗转潍坊、东营、淄博3地,深入4家企业实地调查。经证实,媒体报道中所述的新闻实为旧闻,各企业固废污染问题早已得到解决。

媒体记者、环保组织、网友与环境执法人员一起深入现场,还原事实真相,这在山东省已不是第一次。

山东省环保厅建立了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一网三微”新型宣传互动平台,形成了政务微博与个人工作微博相结合、省市县3级环保部门联动的微博工作体系。

2013年5月22日,山东省环保厅正式注册官方微博@山东环境,截至2015年12月底,已发布博文1.76万条,粉丝达到28.8万。除省环保厅官方微博外,17市环保部门也开通了政务微博。通过将官方政务微博和个人工作微博相结合,在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信访投诉、化解危机等方面发挥了态度亲民、互动迅捷等优势。在2013年、2014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中,@山东环境均入选了十大环保微博。

2014年10月,山东省环保厅开通政务微信,设置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互动交流3个板块,进一步拓宽了政务发布及公众参与渠道。同时,省环保厅制作播出了大量环保微视频宣传片,内容涉及污染治理案例、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扩大了山东环保工作的社会影响。

山东省环保厅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新方法,逐步摸索出推进公众参与的“三段论”,即公众监督把阴暗面亮出来,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效果再接受监督。

山东省环保厅还在全国率先规范和公开排污口信息,启动晒企业治污、晒环境监管的“双晒”活动,初步形成了政府每月双晒、公众不懈点名、企业积极治污、环保依法行政、各界良性互动、合力推动减排的良好局面。此外,全省定期发布17个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月排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状况信息。深入开展随手拍和环境监测开放日等活动,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交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983年~2014年山东省COD年均浓度和GDP变化趋势图

2003年~2014年山东省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图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