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

张波厅长谈南水北调东线治污

污染治理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的前提和关键。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污染十分严重。当时的南四湖53条入湖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五类,局部湖区COD高达上千毫克/升。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三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举世罕见,因此,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发达国家在流域治污方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模式的流域污染治理,在一些地方甚至实行了严格的零排放。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人均GDP约9000美金时流域环境质量开始出现拐点;而人均GDP约15000美金时,才可能基本解决流域环境问题。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流域污染问题都是在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逐步解决的。2002年,山东调水沿线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心情十分迫切。经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发展中地区不可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治污模式。如何既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达标,又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治污工作需要破解的难题。

为了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水北调治污任务,山东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帮助下,精心治理流域污染,逐步探索出适用于发展中地区的“治用保”流域治污新路子。

所谓“治”,即污染治理,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治污水平。

所谓“用”,即循环利用,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努力减少废水排放。

所谓“保”,即生态保护,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构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

与发达国家治污模式相比,“治用保”模式的一“用”一“保”,实际是一“减”一“增”,“减”的是污染负荷,“增”的是环境容量,这样就有效化解了流域治污压力,使发展中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解决流域污染问题成为可能。

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调水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南水北调治污工作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从治污项目情况看,截至2012年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324个治污项目全部建成投运。从水质情况看,与东线治污规划基准年2002年相比,2012年我省调水沿线黄河以南段22个考核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分别下降74.6%和91.8%。截至2012年底,输水干线上的9个测点,已基本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汇入输水干线的20个支流断面,除1个断流外,其余19个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目前,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其中包括白枕鹤、大天鹅等国家级珍禽,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南四湖,白马河也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构建治污工作大格局。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一直重视南水北调治污工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治污责任落实到各市、县和重点污染企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省政府批复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和《补充实施方案》,并将“治用保”上升为省政府的流域治污策略。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针对南水北调治污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省人大、省政协每年组织对南水北调治污进行视察,省政府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沿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扎实构筑了“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治污工作大格局,为有力推动南水北调治污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科学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在污染治理方面,制定实施地方环境标准,历时8年,分四个阶段,逐步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倒逼高污染行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所有废水排放单位在排污口建设生物指示池,外排废水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水平再排向环境。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调水沿线建成污水处理厂90座,总处理能力达430万吨/日。大力实施“退渔还湖”,共清理取缔和改造投饵围网、网箱约31万亩,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引导建立渔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在循环利用方面,省发改、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关于加强污水回用工作的意见》,将污水处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局指导调水沿线各市建成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21个,年可消化中水2.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农灌面积200多万亩。2011年,缺水的山东迎来了耗水量不增反降的历史性拐点,用水总量减少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回升0.24米。在生态保护方面,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及其它适宜地点因地制宜建设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达标废水经湿地进一步净化后再进入干线,大力实施湖滨带、河滩地生态修复,调水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面积14.6万亩,修复自然湿地面积16.3万亩。山东的南水北调治污实践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科学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抓、一条河流一条河流地治,发展中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也能够基本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三)扎实建设环境安全防控屏障。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重点行业企业一律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制定环境应急预案,所有风险源单位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在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总排口,污水处理厂进水口,风险源单位下游河流断面和省市县出境断面等六类环境敏感点设置预警监测点,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监测体系;所有重点行业、企业厂内建设应急事故池,排污口建设拦截闸,厂外排水河道建设拦截坝和橡胶坝,保证事故状态下,超标废水控制在企业和行政辖区内部。创新实行了“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一旦发现超标,24小时内锁定污染源,从事故源头实施有效控制。为锻炼队伍,省里每年组织环境监管技术大比武,有效提升了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治用保”治污模式在南四湖流域取得经验后,又在全省辐射推广。2010年,我省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常见鱼类稳定生长,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进入“十二五”以来,山东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了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2012年我省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比2010年进一步下降了16.2%和41.0%。2012年5月,李克强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山东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精心治理南四湖流域污染,取得了可喜成果,为南水北调顺利通水打造了绿色屏障。相关经验可予总结,以资借鉴。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支持协调下,2011年,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将南四湖列入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南水北调治污既给山东调水沿线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践证明: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力促进了流域治污工作。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尽管山东南水北调治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治污成果,确保调水水质长期达标、全面达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向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张波同志在2013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言录音整理)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