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

山东环境的十年变化及启示--张波厅长在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十年前,山东有很多河流、湖泊鱼虾绝迹,很多企业将超标污水直排。我们在凌晨或者下大雨时暗访,看到有些企业就趁着暴雨排放污水,一些地方的水库变成污水库,COD浓度高达上千毫克/升。如果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总是和自然对抗,人类自身的发展又能走多远?发达国家在流域治污方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就逐步引发了流域污染。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才开始治理,但成效缓慢,很多河流在经过了100多年的治理后才有了一定改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域污染达到了最高峰。从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模式的流域污染治理,在一些地方实行了严格的零排放。进入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才推行水生态健康指标,开始实施湿地修复,保证野生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流域治污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发展中地区不可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治污模式,因为“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止要照顾到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还要照顾到人对其他方面的需要。因此,如何既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又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发展中地区在流域治污方面需要破解的难题。

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生态优先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然后做到统筹兼顾;坚持把生态山东建设作为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流域治污应当从发展中地区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流域治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基于容量总量控制的水质目标逼近策略,建立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流域治污体系,以流域治污优化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流域治污水平。这就是山东从2001年开始,逐步探索出来的“治、用、保”流域治污模式。和发达国家治理模式相比,多出了一“用”一“保”的内容,实际上是一减一增:减的是污染负荷,增的是环境总量承载力,这有效缓解了发展中地区的治污压力,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还不太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解决流域保护问题。

“治”就是污染治理。山东从2003年起,实现了行业标准向流域标准的过度。从造纸业入手,制定了比其他省都严格得多的山东地方标准,也推动了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从2010年1月1日起,取消了造纸等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也就是说,在山东一个企业排污,排污标准不是取决于在哪个行业,而是取决于所处的位置,是处于核心区、重点保护区,还是一般保护区。取消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这在环保行业是一场革命。山东历时8年、4个阶段,完成了这项革命。事实证明,山东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相反,还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流域环境标准是山东的创新,这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标准,以流域环境承载力作为分区依据,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环境质量标准相衔接。同时,在全省重点排污单位统一设置生物指示池,外排废水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的要求再进行排放。由此,山东造纸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山东造纸业领先全国同行业至少五年,而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治污水平。如聊城的泉林纸业,投巨资吸引国内外专家破解治污难题,获得160多项专利,克服了麦草制浆等诸多难题。2011年7月,国家环保部突破产业政策壁垒,批复了泉林纸业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标志着山东造纸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新突破。

“用”就是循环利用。统筹“降水、人工湿地接纳能力、再生水生产、需求、调蓄”等五个边界条件,建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截至目前,仅山东南水北调沿线就建成21个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年可消化中水2亿多立方米,有效改善灌溉面积达200多万亩。姜大明省长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11年山东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用水总量减少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回升0.24米。众所周知,山东是严重缺水的省份,山东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以高耗水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迎来了一个不增反降得拐点,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山东能够做到,其他省份也一定能做到。

“保”就是生态保护。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施规模化退耕还湿。我们曾经也有错误的教训,组织农民开发湿地,将湿地改为农田种庄稼,但由于地势很低,每年汛期都会淹掉,老百姓收入很低,而且大量湿地就这样被破坏。我们对此应该反思,现在要进行退耕还湿,建设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削减面源污染,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水环境质量总体经历了快速污染阶段、治污“拉锯战”阶段和环境持续改善阶段三个过程。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10年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至2010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以水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明显转变。国家重点流域考核中,山东连续5年获得淮河流域考核第1名,连续3年获得海河流域考核第1名。2011年,国务院通报表扬“十一五”减排工作,山东列全国第一位。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各省(市区)环境竞争力排名,山东居首,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分居2、3、4、5位。在水质好转的同时,南水北调沿线生态环境也得到持续改善。目前,南水北调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13.7万亩,修复自然湿地14.8万亩,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举例来说,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其中包括白枕鹤、大天鹅等国家级珍禽,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现南四湖,白马河也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由山东环境保护工作得到的启示:一、没有真正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技术和管理。要高度关注传统行业和一些被贴了落后标签的行业,当突破落后的观念、技术和管理之后,将会有一番新的天地。二、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三、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应当把握必要性、预见性、引导性和强制性等“四性”结合的原则。必要性,就是要把握形势,用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统一思想;预见性,就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提前若干年科学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引导性,就是制定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引导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治污水平;强制性,就是确定的政策措施必须坚决依法予以实施。巧用环保力,可以促进大变革。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