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书记省长部署生态山东建设工作时强调生态山东引领发展道路
山东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生态山东建设大会,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部署生态山东建设工作。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深刻阐述了生态山东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生态山东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山东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宣读了表彰决定,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代表省政府与17市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
努力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会议首先肯定了山东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会议认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省建设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生态省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姜异康指出,建设生态山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他同时指出,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山东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山东发展空间,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他说,建设生态山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为人民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顺民心得民意。
姜异康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生态山东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
姜异康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开展城乡统筹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态山东建设的体制机制;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山东建设的社会基础。
姜异康指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是生态山东建设的应有之义。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粗放型经济增长,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
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科学控制省内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
要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抓住和用好省部合作机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实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在全国叫响生态山东的品牌。
姜异康强调,要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明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把生态山东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
努力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保护、健全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
对于做好生态山东建设,姜大明作出了具体部署,他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狠下功夫,切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生态山东建设的主攻方向,全面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要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上狠下功夫,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紧紧围绕“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
根据会议部署,山东省将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探索建立优质水域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为重点,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三要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上狠下功夫,牢固树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开发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统一。
四要在健全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制约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立法,逐步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对重点用能行业和单位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五要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上狠下功夫,加强科技创新,有效突破生态山东建设的瓶颈,围绕节能减排、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日用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工程,扶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努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山东省新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