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

我省“十一五”污染减排成绩全国第一 COD和二氧化硫减排分别完成国家指标的130%和116%

国务院日前通报表彰了“十一五”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八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位列第一。“十一五”期间,我省COD和二氧化硫两个约束性指标累计削减率分别为19.44%和23.2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

众所周知,我省人口密度高、环境承载力低,“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两高”行业占半壁江山,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高居全国前列。“十一五”国家下达给我省COD和二氧化硫减排指标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和1.49倍,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山东省把节能减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总量减排目标,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狠抓结构、工程、管理三个减排环节,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下降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积极构建环保工作大格局为减排提供政治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姜异康书记强调指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重要手段和成果体现。”姜大明省长多次强调,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完不成任务要摘乌纱帽的指标。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三位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节能减排职责分工,总量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决策、同时部署、同时落实,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落实考核奖惩机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科学发展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部门、单位不能参加评优树先活动,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不予提拔重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不能享受年终考核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不能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制定实施了《山东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省级财政每年拨付2.01亿元对完成总量减排任务较好和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市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了各级抓治污、促减排的积极性。

狠抓工程、结构、管理三个减排环节

突出抓好减排工程建设。按照“目标、总量、项目、资金”四位一体的思路,层层分解减排任务。对重点减排项目实行每季度调度、分析和通报制度。全省共完成COD工程减排项目1000余个。污水处理厂数量、处理能力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36%和105%,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85%左右。共完成二氧化硫工程减排项目1100余个。国家和省重点现役火电机组已建成脱硫装机容量20612兆瓦,火电机组脱硫装机容量占比由“十五”末的10%左右提高到95%以上。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我省把总量减排作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坚持一手抓污染物存量削减,一手抓增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把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进行审批。“十一五”以来,省级共拒批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等项目46个,涉及投资88.7亿元,对2个设区市、17个县(市、区)、5个流域实行了区域限批,通过实行“以新代老”措施,新建项目减排COD22.3万吨、二氧化硫23.7万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制定方案、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采取了资金激励、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区域限批、社会公示等措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总容量717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27万吨和821万吨。

完善环境自动监测体系。按照“建、管、用”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体系和三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为总量减排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强化减排项目运行管理,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严格日常环境监管和环保专项行动并行。“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开展了13次环保专项行动,累计检查重点工业污染源2235个(次)、城市污水处理厂703座(次)、河流断面426个(次),对402件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

创新思路 实施“技术三策”

我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治污减排为抓手,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用、保”治污新思路,就是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即“技术三策”。污染治理,就是通过实施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控制,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环境容量能够基本接纳的治污水平;循环利用,就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态修复和保护,就是纠正生态破坏行为,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积极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保护重要区域生态功能。科学的实施环保“技术三策”,有效解决了我省高污染、高消耗、生态破坏等突出环境问题。至今年上半年,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8.9mg/L和1.7mg/L,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2.1%和42.7%,继续保持了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在国家重点流域治污考核中,先后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多措并举 打好环保“组合拳”

发挥规制、市场、科技等多种力量,打好环保“组合拳”,形成综合推进、多措并举的强大工作合力。出台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条例规章,为我省的减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自2003年以来,先后发布实施了36项分阶段逐步加严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地方性排污标准体系,对全省的污染防治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施价格政策推动减排,出台了《关于运用价格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意见》,同时实行污水超标排放加价制度,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排污企业治污减排。出台了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的意见,对脱硫机组优先安排上网发电,并落实优惠电价,把潜在的环保市场变成了现实的环保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环保科技自主研发,突破行业环保瓶颈,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造纸为例,曾经是重污染之首的山东造纸业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在严格的环保标准引导之下,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治污难题,成功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污染排放大幅削减的同时,全省造纸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7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造纸行业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同步共赢。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