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张波厅长 探索实施政治三策技术三策
对话人 张波,工学博士,教授,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党组书记,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为什么对话?
山东省连续8年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19.9%和18.9%。我们想知道,这样引以为豪的治污成效是怎么做到的?山东省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偏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
张波怎么说?
山东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立足山东省实际逐步探索实施“政治三策”和“技术三策”。“十二五”山东环保将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3条主线,综合运用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5种力量,着力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认真落实部省《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将山东省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而不懈努力。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山东省“十一五”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关键思路
把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
记者:我们了解到山东省去年实现了59条省控重点河流恢复鱼类生长,全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总量减排等任务目标也全面完成,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山东省“十一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张波:“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努力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3条主线,解放思想,团结务实,奋力拼搏,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完成了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环境保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一五”国家下达给山东省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指标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和1.49倍,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扎实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下降,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截至2010年,山东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率分别为19.4%和23.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降幅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
2010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全省流域治污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兼顾,适时提出了年底前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奋斗目标。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一批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至2010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这是山东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成果,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历史性转折。
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在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已连续8年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19.9%和18.9%。2010年底,全省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达到29.6mg/L,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42.2mg/L)以前的水平。在国家重点流域治污考核中,山东省先后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今年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山东省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生态省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制,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通报。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个,国家生态市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1个;各类自然保护区79个,总面积100.26万公顷;生态功能保护区20个,总面积77.5万公顷。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以奖促治”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3个、“以奖代补”生态示范建设项目31个,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背景下连续8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思路
实施“政治三策”、“技术三策”,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记者: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山东省在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已连续8年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19.9%和18.9%,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的状况。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果有何高招?
张波:从1983年~2010年28年间,从山东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山东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经历了快速污染阶段(1983年~1989年)、治污拉锯战阶段(1990年~2002年)和环境持续改善阶段(2003年~2010年)3个过程,目前全省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达到29.6mg/L,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42.2mg/L)以前的水平。
山东省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探索实施“政治三策”和“技术三策”。“政治三策”,一是重要着力点,二是环保大格局,三是打好组合拳。即只要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环保工作就会大有作为;只要充分发挥政治体制优势,巩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环保工作就会攻坚克难,所向披靡;只要善于调动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5种力量的作用,打好组合拳,环保工作就能建立长效机制,环保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技术三策”,一是污染治理(即“治”),二是循环利用(即“用”),三是生态修复和保护(即“保”)。“治”,是包括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安全防控等在内的全过程污染防治,“治”的目标是一切排污单位实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用”,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中水截、蓄、导、用设施,合理规划中水回用工程,在行政辖区内构建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水排放量,同时发挥河库自净能力,进一步改善再生水的水质;“保”,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综合采用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道走廊湿地修复、湖滨及湖区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对流域的生态恢复过程进行强化,充分发挥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减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政治三策”和“技术三策”在工作中的应用?
张波:如“政治三策”中的重要着力点,山东省从2002年开始,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探索建立了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至2010年1月1日,全省所有企业不分行业全部执行统一的流域性排放标准,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地方环境标准有效地推动了造纸等一批传统污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全省草浆造纸企业仅有10家,但是行业的造纸规模和利税分别是原来的2.5倍和4倍。环境保护倒逼“两高”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日益增强。
再如打好组合拳,省环保厅每月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针对突出环境问题组织重点监察。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实行了“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发现超标情况,1小时内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力争24小时内锁定污染源并及时处置。省环保厅与省检察院、公安厅联合下发《关于严肃查处环境污染犯罪的通知》、《关于办理破坏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关于办理危害环境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与省监察厅联合制定约谈制度,强化部门协作,打好执法“组合拳”,促进了全省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策略,充分发挥了流域治污系统的协同作用,先是在省辖南水北调沿线试点应用,取得成功经验后又在全省推广。目前,基层党委政府对这一流域治污策略十分欢迎,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山东省如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关键思路
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3条主线进行
记者:“十一五”山东省环保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令人振奋,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全省面临的环境形势,“十二五”山东省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张波:山东省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由于全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偏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环境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建成通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压力非常大,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二五”山东省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环境保护部的工作部署,努力把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3条主线,综合运用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5种力量,着力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为把山东省建设成为环境秀美的经济文化强省而不懈奋斗。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将突出抓好总量减排、环境安全防控、巩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加强大气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环保工作基础、“十二五”环保规划、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生态省建设、环保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10项重点工作,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山东省将合理分配“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减排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全面完成2011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夯实预防、预警、应急工作基础,健全环境安全防控管理工作机制。健全落实长效机制,巩固提高省控重点污染河流治污成果。推动发布《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化“以奖促治”,东、中、西典型示范,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深化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按照“目标、策略、项目”三位一体的原则,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着力开展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与突破,制定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十二五”实施方案。开展学习型、廉洁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创建活动,努力把山东环保部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最信任、最拥护、最喜爱的政府部门。
点击四
焦点关注
部省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关键思路
建设“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
记者:我们了解到,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政府近日签署了《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请您介绍一下,部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山东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张波:为了更好地推进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于今年6月16日正式签约。按照《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部省合作将共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共同推进将山东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共同推进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省建设等。
围绕将山东省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通过部省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治”,实现流域内一切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用”,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山东省年废水产生量44亿立方米,循环利用意义重大;“保”,通过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施沿湖沿河沿海大生态带建设,提高水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推进水系生态建设。同时,推动小清河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十二五”污染防治规划范围,将沿海设区的市纳入近岸海域“十二五”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改善南四湖、东平湖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安全,并将山东省环境监控与预警系统列为全国示范工程。
围绕将山东省建设成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通过先行先试,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工作大格局,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将山东省作为在线监控设施运营管理“转让—经营”(TO)改革试点区域,开展污染源监测社会化试点工作、土壤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与修复试点示范,推进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工作,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善山东省环保产业研发基地公共创新平台和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市场平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支持山东省建立造纸行业污染防治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
这次部省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内容丰富,探索创新亮点多,可操作性强,完全符合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部对山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关心,更是山东省加强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将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山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秀美的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